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绵阳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6月18日绵阳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1〕48号)精神,推进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对四川和绵阳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监管,坚持创新发展,推进能力建设,提高作业水平。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践行“五市战略”,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关键领域,为我市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二)总体目标。到2030年,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格局。形成组织完善、职责清晰、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作业站点更加规范,作业指挥更加科学,作业装备更加智能,风险防控更加有力,服务成效更加显著,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1.3万平方公里以上。到2035年,推动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和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需求。二、主要任务(三)强化农业生产服务。开展全市干旱灾害区划、评估与动态监测工作,提高灾害性天气早期识别能力。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人工增雨(雪)示范基地,加大重要农事季节的增雨(雪)作业力度,积极协调省级飞机人工增雨(雪)覆盖范围,开展地空协同和区域联合作业,减轻灾害损失,助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各项任务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不再列出〕(四)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与会商机制。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人工增雨(雪)常态化作业服务。针对重污染天气过程,适时开展大气环境治理增雨(雪)作业。〔市气象局、市生态环境局、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管理分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做好重大应急保障服务。完善森林草原防灭火、异常高温干旱、严重环境污染等事件及重大活动保障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规范部门间、上下级、跨区域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应急工作流程。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演练工作机制,加强技术储备,推进应急作业装备建设,提高实战和快速响应能力。〔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提升监测能力。优化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域探测装备布局。加大区域自动站布局密度,优化地面降水监测站网。加强市、县级X波段作业指挥雷达建设,加快布局气溶胶激光雷达、毫米波测云雷达、雨滴谱仪等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探测装备,为人工影响天气监测预警、作业指挥和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支撑。〔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七)提升作业能力。优化作业站点布局,加快地面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多样化,在涪江流域、安昌江流域、主要森林覆盖区域合理布设地面烟炉,加大智能遥控火箭、智能“空气炮”等新型作业装备引进力度。〔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八)提升指挥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更好融入省级平台,建立信息化空域申报系统,完善物联网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业务体系,提升指挥调度能力。〔市气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九)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加快组建全市高水平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技术创新团队,提升作业队伍业务水平,促进人才队伍成长。支持一线业务人员申报和参加人影科研项目,推进人影作业指标识别、人工消(减)雨、作业效益评估等技术引进和本地应用研究。〔市气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公安、应急、气象等部门建立完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监管检查机制,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安全责任清单,加强重点环节安全监管。加强作业器材购销、运输、存储和使用等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作业人员培训和备案、空域申请和使用、作业点巡查、安全射界更新等制度,限期淘汰落后和老旧作业装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提升安全防范技术水平。加快列装高安全性能的作业装备。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广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电子围栏、视频监控、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严格落实作业装备年检、空域申报与信息存档制度。〔市气象局、市财政局、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健全安全投入保障制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依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保障措施(十三)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大投入。市政府全面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部门协调。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完善本地区人工影响天气组织机构,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健全管理体制。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支持力度,充分保障作业装备现代化、作业站点标准化等基础建设经费。完善劳动保护、社会医疗保障、人身意外伤害和安全生产责任险等保障制度,按规定落实津补贴政策,保障合理待遇,稳定人员队伍。对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依法依规管理、完善联动机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督查检查和行政执法。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建立上下衔接、跨区联合、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协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运行保障、安全监管、协调和服务等工作,提高作业效益。〔市公安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加强科普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性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利用年度作业公告、“3.23”世界气象日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科普教育,向广大市民宣传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知识,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支持。〔市气象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一键获取四川省政策资料

一键获取四川省政策资料

四川省招商引资

  • 招商政策

    招商政策

    立即咨询
  • 注册公司

    注册公司

    立即咨询
  • 产业扶持

    产业扶持

    立即咨询
  • 惠企政策

    惠企政策

    立即咨询

电话咨询

400-166-3656

立即咨询,获取四川省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园区招商引资,享专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免费咨询